【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总结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通过批判“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张。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批判态度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
1.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部分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甚至主张全盘西化,而另一些人则固守传统,拒绝外来文化。鲁迅在文中批评了这两种极端做法,提倡“拿来主义”。
2. 主要内容分析
- “送去主义”:指一味地将中国的文化、文物送给别人,是一种不平等的文化输出。
- “送来主义”:指被动接受外国文化,缺乏选择性,容易被殖民思想影响。
- “拿来主义”:强调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和发展。
3. 写作手法
鲁迅运用了比喻、讽刺、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犀利,观点鲜明,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4. 主题思想
倡导理性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开放包容,又要保持主体意识,做到“拿来”而不“盲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 重点 | 难点 |
文章结构 | 理解作者的论证逻辑 | 分析“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的本质区别 |
语言风格 | 感受鲁迅杂文的犀利与深刻 | 理解讽刺与比喻的表达效果 |
思想内涵 | 掌握“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 | 联系现实,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
四、教学方法建议
-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中外文化交流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文化认同的思考。
- 问题探究法: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反思与延伸
本课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关注文化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自觉意识。
六、板书设计(简要)
```
拿来主义
——鲁迅
1. 送去主义:盲目输出,无原则
2. 送来主义:被动接受,无选择
3. 拿来主义:独立思考,合理吸收
关键词:文化自信、批判继承、自主创新
```
七、教学评价建议
- 通过课堂讨论、作文写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拿来主义”思想的理解程度。
- 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撰写短文探讨“我们该如何面对外来文化”。
结语
《拿来主义》不仅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杂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文化发展中的矛盾与选择。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在开放中保持清醒,在借鉴中实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