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资讯 > 甄选问答 >

拿来主义教案

2025-09-09 14:52:04

问题描述:

拿来主义教案,真的急需答案,求回复求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09 14:52:04

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总结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通过批判“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张。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批判态度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

1.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部分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甚至主张全盘西化,而另一些人则固守传统,拒绝外来文化。鲁迅在文中批评了这两种极端做法,提倡“拿来主义”。

2. 主要内容分析

- “送去主义”:指一味地将中国的文化、文物送给别人,是一种不平等的文化输出。

- “送来主义”:指被动接受外国文化,缺乏选择性,容易被殖民思想影响。

- “拿来主义”:强调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和发展。

3. 写作手法

鲁迅运用了比喻、讽刺、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犀利,观点鲜明,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4. 主题思想

倡导理性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开放包容,又要保持主体意识,做到“拿来”而不“盲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重点 难点
文章结构 理解作者的论证逻辑 分析“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的本质区别
语言风格 感受鲁迅杂文的犀利与深刻 理解讽刺与比喻的表达效果
思想内涵 掌握“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 联系现实,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建议

-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中外文化交流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文化认同的思考。

- 问题探究法: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反思与延伸

本课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关注文化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自觉意识。

六、板书设计(简要)

```

拿来主义

——鲁迅

1. 送去主义:盲目输出,无原则

2. 送来主义:被动接受,无选择

3. 拿来主义:独立思考,合理吸收

关键词:文化自信、批判继承、自主创新

```

七、教学评价建议

- 通过课堂讨论、作文写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拿来主义”思想的理解程度。

- 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撰写短文探讨“我们该如何面对外来文化”。

结语

《拿来主义》不仅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杂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文化发展中的矛盾与选择。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在开放中保持清醒,在借鉴中实现创新。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