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的含义是什么】《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月夜漫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豁达。其中,“闲人”一词是全文的核心关键词之一,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一、
“闲人”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无所事事的人”,而是指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处于政治失意、生活困顿的境地,表面上看似“无事可做”,实则内心充满思考与感悟。他与友人张怀民在深夜漫步承天寺,欣赏月色,正是在这样的“闲”中,体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超然物外的心境。
“闲人”既是一种无奈的处境,也是一种自由的心态。它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的深刻体悟。
二、表格:关于“闲人”的含义分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
原文句子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字面意思 | 没有事情做的人,无所事事的人 |
实际含义 | 1. 被贬后的政治失意 2. 生活上的清闲 3. 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 4. 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
情感色彩 | 含有一种淡淡的自嘲与豁达,也有对生活的珍惜 |
作者心境 | 尽管身处困境,仍能欣赏自然之美,体现乐观与淡泊 |
文学意义 | “闲人”成为苏轼人格精神的象征,展现其豁达胸怀 |
三、结语
“闲人”不仅是苏轼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自我定位,更是他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一种精神选择。通过“闲”,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也向后人传递了一种面对逆境时应有的智慧与从容。这种“闲”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