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如何定义】“老赖”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有能力履行法律判决却故意逃避债务的人。虽然“老赖”并非正式的法律术语,但在司法实践中,它被广泛用于描述拒不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被执行人。
一、老赖的定义
根据中国相关法律规定,“老赖”一般指的是具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等法律文书所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这类人往往通过转移财产、隐瞒收入、恶意逃债等方式规避法律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老赖”并非一个法律上的正式概念,而是公众对失信被执行人的通俗称呼。在法律上,这类人被称为“失信被执行人”,并会被纳入全国法院系统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二、老赖的认定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判断“老赖”的标准:
判断标准 | 内容说明 |
有履行能力 | 被执行人具备偿还债务的能力,如拥有房产、车辆、存款等资产 |
拒不履行 | 明确表示拒绝履行法院判决或裁定 |
隐瞒财产 | 通过虚假申报、转移资产等方式隐藏可供执行的财产 |
恶意逃避 | 以各种手段拖延、抗拒执行,如频繁更换联系方式、长期失联等 |
多次违规 | 在多次被法院催促后仍不履行义务 |
三、老赖的后果
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将面临一系列限制和惩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 限制高消费行为(如乘坐飞机、高铁、入住高档酒店等)
- 限制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等职务
- 限制贷款、信用卡申请等金融活动
- 限制出境
- 个人信用记录受损,影响未来社会生活
四、如何识别老赖?
1. 查询法院公开信息:可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是否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2. 关注征信系统: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会记录个人信用状况。
3. 观察行为表现:如对方长期失联、频繁更换联系方式、明显不具备还款能力却拒不履行义务等。
五、总结
“老赖”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但它反映了社会对失信行为的关注。随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对“老赖”的惩戒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了解“老赖”的定义和识别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老赖(非正式法律术语) |
法律定义 | 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的被执行人 |
常见特征 | 有履行能力、拒不履行、隐瞒财产、恶意逃避 |
认定标准 | 是否具备履行能力、是否拒不履行、是否存在恶意行为 |
后果 | 限制高消费、限制贷款、影响信用等 |
识别方式 | 查询法院信息、征信系统、观察行为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