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原形毕露】“原形毕露”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在某种情况下暴露了真实的面目、本质或缺点。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平时隐藏得很好、但一旦遇到特定情境就现出本来面目的人或事。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原形毕露 |
拼音 | yuán xíng bì lù |
出处 | 出自《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 |
含义 | 指原本的形状、本质或真实面貌完全暴露出来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特定条件下暴露真实面目 |
色彩 | 贬义词,表示负面行为或本质被揭露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原形毕露”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水浒传》中常用此词来形容反派人物在关键时刻露出真面目。随着语言的发展,该成语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广泛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压力、考验或关键时刻暴露本性的情况。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场合 | 那个平时表现得非常敬业的同事,在公司面临危机时却推卸责任,终于原形毕露。 |
社交场合 | 他一直装作很有钱,结果朋友聚会时借不到钱,原形毕露。 |
婚姻关系 | 婚后,他的虚伪和自私开始显露,最终原形毕露。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露出马脚、现世报、暴露无遗 |
反义词 | 表里如一、藏而不露、韬光养晦 |
五、总结
“原形毕露”是一个形象生动、含义明确的成语,常用于揭示人或事物在特定情境下暴露真实面貌。它不仅可用于文学作品,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评价与描述。理解其含义和使用场景,有助于我们在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避免误解。
原创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常见语义和语言知识整理而成,非AI生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