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骸骨词语意思】“乞骸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古代文人或官员表达请求退休、告老还乡的意愿。这个词在历史文献中较为常见,尤其在明清时期使用较多。以下是对“乞骸骨”的详细解释和相关资料整理。
一、词语释义
词语 | 乞骸骨 |
拼音 | qǐ hái gǔ |
词性 | 动词/动宾结构 |
含义 | 请求辞官回家,归葬故里。原意是请求将尸骨归还故乡,后引申为请求退休。 |
出处 | 《汉书·王莽传》:“臣愿乞骸骨,归于故郡。” |
用法 | 多用于古代官员或士人向朝廷提出辞呈,表达年老体衰、希望退隐的愿望。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乞骸骨”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最初是表示对死亡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尊重。古人认为人死后应归葬故土,因此“乞骸骨”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也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随着时代发展,“乞骸骨”逐渐演变为一种正式的辞官方式,成为古代官员表达退休意愿的标准说法。在明清时期,许多官员在年老或身体不适时,会以“乞骸骨”为由请求辞官,以便安心养老。
三、相关词语对比
词语 | 含义 | 与“乞骸骨”的区别 |
致仕 | 官员退休 | 更侧重于制度性的退休行为 |
归田 | 回乡务农 | 带有隐逸情怀,不一定是因年老 |
谢病 | 托病辞官 | 多为借口,不一定真实患病 |
乞休 | 请求退休 | 与“乞骸骨”意思相近,但更口语化 |
四、现代使用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乞骸骨”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文学作品、历史研究或古文阅读中。其含义主要保留为“请求退休”,但在日常交流中已被“退休”、“辞职”等词汇取代。
五、总结
“乞骸骨”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成语,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官员责任、伦理和人生阶段的重视。虽然在现代已不常用,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仍值得我们了解和传承。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乞骸骨 |
含义 | 请求辞官退休,归葬故里 |
出处 | 《汉书》 |
用法 | 古代官员辞官的一种方式 |
现代使用 | 较少,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 |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辞官文化,可参考《汉书》《明史》等相关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