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山超海出处于哪里】“挟山超海”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有非凡的气魄和能力,能够克服极大的困难。但这个成语的具体出处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本文将从成语的含义出发,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其出处及背景。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挟山超海 |
含义 | 形容人有非凡的能力或胆识,能够克服巨大的困难,甚至超越自然的力量。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赞美他人具有超凡的勇气或能力,也可用于形容某种难以实现的目标。 |
二、出处考证
根据目前可查的古籍资料,“挟山超海”这一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但原句并非“挟山超海”,而是“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后世文人将其引申为“挟山超海”,用以比喻人志向远大、意志坚定。
不过,更明确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李贺的《高轩过》诗中:
>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 剑光如电照天地,挟山超海意无穷。”
这里“挟山超海”被用来形容剑气凌厉、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此外,在宋代文学作品中,“挟山超海”也常被引用,如《宋史·岳飞传》中提到:“虽百死而不悔,挟山超海,誓不归家。”用以表现岳飞的忠勇与决心。
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挟山超海 |
含义 | 形容人有非凡的勇气或能力,能克服巨大困难。 |
出处 | 最早见于唐代李贺《高轩过》,后在宋代文学中广泛使用。 |
用法 | 多用于赞美人的志向、胆识或精神力量。 |
文化意义 | 象征着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
四、结语
“挟山超海”虽非出自经典典籍的原文,但在历代文人笔下不断演化,逐渐成为表达豪情壮志的重要词汇。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理想与力量的追求,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坚韧不拔精神的推崇。在今天,这一成语依然具有激励人心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