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竹记翻译及原文】《养竹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写自己种植竹子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清雅高洁人格的追求。下面将提供《养竹记》的原文、翻译,并以加表格的形式呈现。
一、原文:
> 吾昔少年时,尝于东坡种竹数株,日夕观之,未尝不乐也。后迁居于黄州,复植竹于南园,岁久而益茂。其叶如翠,其节如玉,风过则声琅琅,雨至则色青青。余每坐于其下,心旷神怡,若与古人游。然或有问曰:“此竹何为而可贵?”余曰:“夫竹者,君子之比也。其性坚贞,其志清高,虽处幽谷而不改其质,虽遭风雪而不屈其节。故吾爱之,非独以其形也,实以其德也。”
二、翻译:
我年轻的时候,在东坡种了几株竹子,每天早晚都去看它们,从未感到不快乐。后来搬到黄州,又在南园种了一些竹子,时间久了,竹子长得更加茂盛了。它的叶子像绿色的翡翠,竹节像美玉一样光滑。风吹过时发出清脆的声音,下雨时颜色更加青翠。我常常坐在竹林下,心情舒畅,仿佛与古人一同游览。有人问我:“这竹子为什么值得珍贵呢?”我说:“竹子啊,是君子的象征。它性格坚韧,志向高远,即使生长在幽静的山谷中也不改变本性,即使遭遇风雪也不会屈服。所以我喜欢它,不只是因为它的样子,更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品德。”
三、
《养竹记》是苏轼借种竹之事,抒发自己对高尚品格的向往和赞美。文中通过对竹子外在形态的描绘,引申出其内在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君子”精神的推崇。文章语言简洁优美,寓意深远,展现了苏轼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情怀。
四、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文章标题 | 养竹记 |
作者 | 苏轼(北宋) |
文体 | 散文 |
创作背景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寄情山水,借竹明志 |
主题思想 | 赞美竹子的坚韧、高洁,借竹喻人,表达对君子品格的追求 |
写作手法 |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
翻译要点 | 强调竹子的外形与内在品质的结合,突出“德”的重要性 |
文学价值 | 展现苏轼豁达胸怀与审美情趣,是宋代文人写意散文的典范之一 |
如需进一步探讨《养竹记》的文学风格或苏轼的思想内涵,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