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的意思】“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原意是指在深夜时分,鸡叫狗吠的声响,后来被引申为微不足道的小技艺或小聪明,常用来形容人只懂一些琐碎、无用的技能,缺乏真才实学。
这个成语也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只会耍小聪明、没有大本事的人。但在某些语境中,也可以用于描述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的技能。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鸡鸣狗盗 |
拼音 | jī míng gǒu dào |
出处 | 《史记·孟尝君列传》 |
原意 | 指鸡叫狗吠的声音,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事或小伎俩 |
引申义 | 形容人只懂一些琐碎、无用的技能,缺乏真才实学 |
褒贬色彩 | 多为贬义,也可用于中性语境 |
使用场合 | 批评人能力不足,或形容小技巧 |
二、出处与典故
“鸡鸣狗盗”最早见于《史记·孟尝君列传》,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的故事。他门下有三千食客,其中有一位名叫冯谖的人,曾帮助他谋划、积累声誉,最终助其巩固地位。而“鸡鸣狗盗”则指的是当时一些门客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但能在关键时刻做一些小事,比如模仿鸡叫骗开城门,或者学狗叫混入敌营,这些都被视为“鸡鸣狗盗”的本领。
三、使用示例
1. 贬义用法:
他虽然会些鸡鸣狗盗的小把戏,但真正的大事却做不好。
2. 中性用法:
这种鸡鸣狗盗的技能,在紧急情况下或许还能派上用场。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小技小术、雕虫小技、旁门左道 |
反义词 | 真才实学、大智大勇、高才大德 |
五、总结
“鸡鸣狗盗”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成语,最初指深夜的鸡鸣狗吠声,后引申为对小技艺或小聪明的讽刺。在现代汉语中,它多用于批评人能力有限,只懂表面功夫。但也有一些语境中,可以表示一种实用但不显眼的技能,强调“以小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