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资讯 > 甄选问答 >

隳节的意思是什么

2025-09-17 09:54:09

问题描述:

隳节的意思是什么,求解答求解答,第三遍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7 09:54:09

隳节的意思是什么】“隳节”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诗词之中。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道德、操守或志向上发生严重动摇,甚至丧失了原本的气节和原则。下面将从词义解析、使用场景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一、词义解析

词语 隳节
拼音 huī jié
释义 指人失去气节、操守或志向,行为背离初衷,丧失尊严与原则
出处 多见于古文、诗词、历史文献中
近义词 丧志、失节、败德、堕落
反义词 守节、守志、持操、立身

二、使用场景

“隳节”多用于描述士人、官员或名人的道德沦丧,尤其在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更为常见。它不仅指个人行为上的失范,也常带有强烈的道德批判意味。

例如:

- 《后汉书·王符传》:“君子之行,动则为世法,静则为身模,岂可隳节以求荣?”

- 《明史·忠义传》:“士大夫当守节,不可隳节。”

这些句子中的“隳节”都带有对道德底线被突破的惋惜与谴责。

三、现代语境下的理解

在现代汉语中,“隳节”一词已不常用,但在文学、历史研究或批评文章中仍可能见到。它更多地被用作一种修辞手段,强调某人因利益、环境或其他原因而放弃原有的信念或操守。

四、总结

“隳节”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主要表达的是个体在道德、志向或操守方面的严重失衡。它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对人性、品格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不再频繁使用,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项目 内容
词语 隳节
含义 丧失气节、操守或志向
使用场合 古代文献、诗词、历史评价
用法 常用于批评或反思人物道德行为
现代意义 虽不常用,但仍有文化与思想价值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成语或历史人物,欢迎继续提问。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