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节的意思是什么】“隳节”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诗词之中。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道德、操守或志向上发生严重动摇,甚至丧失了原本的气节和原则。下面将从词义解析、使用场景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一、词义解析
词语 | 隳节 |
拼音 | huī jié |
释义 | 指人失去气节、操守或志向,行为背离初衷,丧失尊严与原则 |
出处 | 多见于古文、诗词、历史文献中 |
近义词 | 丧志、失节、败德、堕落 |
反义词 | 守节、守志、持操、立身 |
二、使用场景
“隳节”多用于描述士人、官员或名人的道德沦丧,尤其在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更为常见。它不仅指个人行为上的失范,也常带有强烈的道德批判意味。
例如:
- 《后汉书·王符传》:“君子之行,动则为世法,静则为身模,岂可隳节以求荣?”
- 《明史·忠义传》:“士大夫当守节,不可隳节。”
这些句子中的“隳节”都带有对道德底线被突破的惋惜与谴责。
三、现代语境下的理解
在现代汉语中,“隳节”一词已不常用,但在文学、历史研究或批评文章中仍可能见到。它更多地被用作一种修辞手段,强调某人因利益、环境或其他原因而放弃原有的信念或操守。
四、总结
“隳节”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主要表达的是个体在道德、志向或操守方面的严重失衡。它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对人性、品格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不再频繁使用,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隳节 |
含义 | 丧失气节、操守或志向 |
使用场合 | 古代文献、诗词、历史评价 |
用法 | 常用于批评或反思人物道德行为 |
现代意义 | 虽不常用,但仍有文化与思想价值 |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成语或历史人物,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