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是什么意思】“分庭抗礼”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礼仪制度。最初是指在朝廷中,臣子与君主分庭而立、对等相拜,表示双方地位平等、互不相让。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两个对立的势力或人物在某一领域内平起平坐、势均力敌,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上下之分。
“分庭抗礼”原指古代君臣相见时的礼仪,后演变为形容两个势力或人物在某一方面势均力敌、相互抗衡的状态。它常用于描述竞争关系、对立局面或平级关系,强调双方地位的平等性与对抗性。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分庭抗礼 |
拼音 | fēn tíng kàng lǐ |
出处 | 《礼记·曲礼下》:“天子见诸侯,曰‘视朝’;诸侯见天子,曰‘觐’。……凡诸侯之适子,祭于宗庙,礼也。……其辞曰:‘某有子某,敢告。’”(后世引申) |
原意 | 古代君臣相见时,臣子与君主分庭而立、对等相拜,象征地位平等。 |
引申义 | 形容两个势力、人物或组织在某一领域中势均力敌、互不相让。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竞争、对抗、平级关系等场合。 |
近义词 | 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平分秋色 |
反义词 | 俯首称臣、甘拜下风、屈居人下 |
示例句子 | “两家公司在市场上分庭抗礼,竞争激烈。” |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可以清晰地理解“分庭抗礼”的含义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方式。该成语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也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类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