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百讽一的成语解释】“劝百讽一”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汉书·司马迁传》:“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然其言多讽谏,劝百讽一。”意思是:虽然文章中劝勉的内容很多,但真正进行讽刺或批评的却只有一处。后用来形容作品中虽有大量正面劝导的内容,但其中仅有一处是对现实的讽刺或批评。
这个成语常用于评价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文人通过文字表达对时政的不满或批评时,往往采用含蓄、委婉的方式,表面上是劝诫,实际却暗含讽刺。这种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尤其在赋、诗、散文等文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劝百讽一”原指文章中劝勉的内容多,而讽刺的内容少。后来引申为一种写作手法,即在大量正面内容中,仅用少量笔墨进行讽刺或批评,以达到含蓄表达的目的。该成语常用于文学评论,强调作者在表达意见时的谨慎与策略。
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劝百讽一 |
| 出处 | 《汉书·司马迁传》 |
| 原意 | 文章中劝勉的内容多,讽刺的内容少 |
| 引申义 | 在大量正面内容中,仅用少量笔墨进行讽刺或批评 |
| 使用场合 | 文学评论、文章分析、历史研究等 |
| 用法 | 多用于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强调含蓄与讽刺 |
| 示例 | 古代文人常用“劝百讽一”的方式来表达对时政的不满,如司马迁《史记》等 |
| 现代应用 | 用于形容某些作品表面积极,实则暗含批评的现象 |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劝百讽一”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其在文学中的运用价值。


